视频中心

视频中心

【国企改革攻坚 绿色引擎赋能】见证陇原能源革新!甘肃电投集团深化改革优化布局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来源:emc全站官网    发布时间:2025-10-28 15:56:37    浏览:1次

  陇原大地秋意浓,能源革新正当时。从腾格里沙漠的光伏治沙基地到河西走廊的智慧数据中心,从黑河岸边的水电枢纽到戈壁深处的调峰火电厂,甘肃电投集团正以国企改革为笔、绿色发展为墨,在甘肃高水平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动人篇章。2025年10月13日-18日,中央及省内主流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循着甘肃电投的产业布局足迹,深入兰州、酒泉瓜州、张掖、金昌、武威等地,近距离解码这家省属发电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改革智慧与绿色动能,探寻“绿能·革新·赋能”背后的实践路径。

  采访活动的首站聚焦甘肃电投集团核心战略与新能源产业统筹布局。在甘肃电投大厦,一场凝聚方向的启动仪式拉开采访序幕,甘肃电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卢继卿介绍,“近年来,甘肃电投集团以‘强电固本、扬优育新、提增两核、争创一流’的发展思路为纲,发挥省属发电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作用,深入推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全省电力产业和数据信息产业链‘双链主’重点任务,始终将发展融入全国全省大局,成为拉动投资、促进全省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引擎。”

  走进甘肃电投酒汇公司,采访团的目光聚焦于集团新能源发展的“中枢神经”——新能源集中控制中心。在这里,新能源场站、电化学储能项目的运行数据实时跳动,调度管理一目了然。专题座谈会上,庆阳绿电聚合试点项目的进展格外引人关注:作为全国首个“东数西算”绿电聚合直供数据中心试点,该项目一期100万千瓦新能源工程正加速建设,配套的2座330千伏升压站与1回750千伏送出线路,将实现绿色电力直送庆阳数据中心就地消纳,大幅度的提高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降低经营成本,为黄土高原区域新能源与数字产业协同发展树立典范。同期,润能新能源公司腾格里沙漠600万千瓦新能源大基地、民勤100万千瓦风光一体化项目的规划蓝图也逐一呈现,作为国家“沙戈荒”大型风光电基地项目,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已完成首批1500亩场地平整、正在快速推进项目开发建设各项工作,民勤风光一体化项目已全面启动,通过“风光互补”模式,探索荒漠地区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路径。

  之后,采访团前往甘肃电投九甸峡公司,探寻“引洮工程”的“源头活水”。在九甸峡水利枢纽,湛蓝的湖水与巍峨的西秦岭山脉相映成趣,这座甘肃省第二大水库不仅是甘肃中东部电网的主力支撑电源,更是惠及5市14县区600多万群众的“生命工程”,为沿线城乡供水、农田灌溉与抗旱减灾提供坚实保障。走进集控室,工作人员通过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实时调控水库水位与下泄流量,确保“一江清水”润泽陇原。自运营以来,九甸峡水电公司累计完成发电量302.03亿千瓦时、创工业产值77.71亿元,坚决扛起电力保供责任,提供有力能源保障。

  从兰州向西,采访团抵达武威市,在这里,甘肃电投集团正以创新实践书写“沙漠变绿洲、光能变电能”的奇迹。在甘肃电投酒汇公司九墩滩光伏电站,腾格里沙漠边缘,50兆瓦光伏组件整齐排列,板下则是纵横交错的草方格——这种“一封到顶”的全封式治沙模式,不仅牢牢固定住流动沙丘,更通过光伏板遮挡强光、减少蒸发,使地表含水率明显提升。截至2025年5月,项目已累计完成1200亩沙丘平整与草方格压沙工程,这种“发电+治沙”的协同效应,使九墩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绿进”的生态逆袭。

  在甘肃电投武威热电公司,采访团则看到了传统火电企业的“绿色转型答卷”。走进生产现场,机组集中控制室内,工作人员正通过智能化系统监控2×350兆瓦超临界机组运作时的状态;在热泵改造项目施工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该项目投产后将使供热面积增加约100万平方米,深度调峰能力提升104兆瓦;燃料数智化系统智能采制样室内,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燃煤采样、制样、化验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不仅提高效率,更确保数据精准。同时,公司全力拓展优质煤源,做足做好燃料保供及迎峰度冬储煤工作,最大限度提升煤炭保障能力,用精准调控与高效服务守护了千家万户的“民生温度”。

  金昌市作为“中国镍都”,是甘肃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而甘肃电投集团在这里的布局,正为这座工业城市注入“数智+绿色”的新动能。作为甘肃省数字化的经济的重要基础平台,紫金云数据中心当前是西部地区标准最高、河西地区单体顶级规模的绿色数据中心。在集控中心,记者们看到,算力服务器正高效运转,服务能力可满足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多元需求;此外,紫金云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力交易辅助决策系统、AI能力创新平台,正助力集团实现从“传统能源运营商”向“数智化能源生态引领者”的转型,为“电算融合”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离开数据中心,采访团来到甘肃电投金昌发电公司,探寻传统煤电企业的“改革重生”之路。作为河西电网重要支撑,该公司管理“两厂三地”(一厂2×330兆瓦机组、二厂2×330兆瓦热电联产机组),承担金昌市区、永昌县城、河西堡镇共1872万平方米民生供热任务。生产现场,机组“三改联动”成果显著——尿素替代液氨改造提升安全水平,吸收式热泵、低压缸零出力改造增强供热与调峰能力,燃料数智化系统实现燃煤“采、制、化”全流程智能管控,累计获得18项技改专利。临近供暖季,金昌发电公司已完成热网加热器冲洗、循环泵试运转,与热力管网紧密对接,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用“改革实效”诠释了国企的责任与担当。

  张掖市地处黑河中游,是河西走廊的“鱼米之乡”,甘肃电投集团在这里的产业布局,既守护着黑河生态,又筑牢了区域能源安全屏障。在甘肃电投河西水电公司,采访团通过座谈会与实地探访,进一步探索这家黑河水电开发“主力军”的担当。该公司自开发龙首水电站以来,已在黑河流域建成龙首一级、二级、三道湾、宝瓶、龙汇5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464兆瓦。在调度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梯级联合调度+优化下泄流量”策略,公司在满足生态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弃水,将生态保护贯穿于项目开发全过程。同时,常态化开展土著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各类鱼苗超过15万尾,投入资金260余万元,有效维护了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大力推进电站周边绿化美化,五级电站绿化面积达36.9公顷,种植乔灌木7.5万余株,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更展现了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韧性与担当。

  如果说河西水电是张掖的“生态守护者”,那么甘肃电投张掖发电公司就是区域的“能源稳定器”。走进厂区,一期2×325兆瓦热电联产机组正稳定运行。更受关注的,是正在冲刺投产的2×100万千瓦燃煤调峰火电扩建项目——作为省列重点项目,该项目采用超超临界间接空冷技术,同步建设脱硫、脱硝、除尘装置,投产后将使公司总装机规模达265万千瓦,年发电量增加120亿千瓦时。在建设现场,记者们看到,3、4号机组锅炉、汽机、电气设施安装调试已完成,正进行168小时试运前的消缺工作。据介绍,该项目单机容量大、煤耗低、调峰性能好,投产后将大幅度的提高河西地区新能源外送调峰能力,促进风光电消纳,为甘肃省“十四五”电力安全保障提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张掖发电公司在绿色发展上始终走在前列——作为西北首个以城市中水为循环冷却水的电厂,通过废水“零排放”改造、雨水回收利用、冷却塔节能升级等举措,大幅度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对保护当地环境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来到酒泉市瓜州县——甘肃电投常乐发电公司,在茫茫戈壁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百万千瓦级调峰火电厂。走进厂区,6台100万千瓦机组的建设与运行场景气势恢宏:1-4号机组已稳定投产,5、6号机组已平稳转入商业运营,至此,常乐发电公司6台100万千瓦火电机组全部投入商业运营,成为全国最大的百万千瓦级调峰火电厂,为我省河西地区新能源打捆外送至华中地区发挥着重要的调峰支撑作用,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5-6号机组集控室,采访团仔细地了解项目建设历程,建设者们通过“互联网+智慧建设”理念,采用现场总线项重大设计优化,实施“五级验收”制度与“三抓管理”(抓体系、抓流程、抓检测),确保工程质量全程可控,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燃料智能采制样室,记者们看到,无人采样机、机器人制样、化验自动化设备正有序运转,燃料供应链数智化管理系统实现“采、制、化、存”全流程管控,不仅提高效率,更降低人为误差。据介绍,常乐发电公司通过科学开展燃煤掺烧试验,建立动态掺烧模型,供电煤耗持续优化。此外,常乐发电公司还积极探索“火电+新能源”打捆送出模式,为甘肃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稳定支撑,用“改革攻坚”与“绿色赋能”的双重实践,为此次媒体采访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从兰州到瓜州,从水电到火电,从新能源到数据信息,甘肃电投集团以国企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在陇原大地上构建起“水、火、风、光、储”多能互补的新型电力能源体系。此次采访不仅见证了一家省属国企的转型蝶变,更展现了甘肃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未来,随着更多改革举措落地与绿色项目投产,甘肃电投集团将继续以“打造一流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担当,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注入源源不断的“电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