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首届青少年生态环保公益设计大赛决赛暨闭幕式,上周六于浦东图书馆圆满落幕!
2020年8月22日下午,浦东新区首届青少年生态环保公益设计大赛决赛暨闭幕式在浦东图书馆举行。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上海市浦东新区文体旅游局和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联合举办。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伟等出席活动。
浦东新区首届青少年生态环保公益设计大赛历时一个半月,从7月3日开始报名到8月22日闭幕,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推进。
学生们在浦东环保公益大使、《朗读者》公益嘉宾黄泓翔的指导下,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环保公益课题,对其展开深度调研,并基于调研结果,设计公益方案,撰写公益项目策划书。
评委老师们对143支上海中学生队伍(其中140支队伍为初中生队伍)提交的公益方案进行评审,并进行了初赛打分,并最终选拔了十支晋级决赛的队伍入围总决赛,在闭幕式这天进行现场展示。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只是写作了公益项目书,也对自己的公益想法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部分成果:
他们有的关注上海市人貉共生的问题,已经与生态学家团队建立了合作,开始放置红外相机观察点,为政府提供研究数据;
有的研究了人们对待垃圾分类的心理,通过组织小区活动和拍摄手偶视频,提高大家垃圾分类的意识;
其实不只是决赛队伍如此出色。143份方案,每一份公益方案都是参赛队伍经过长时间不断调研、完善和实践的成果。他们在炎热的夏季,用汗水和热情践行公益与环保。
比赛最后,黄泓翔老师对所有决赛队伍的表现进行了点评,最终决出获奖队伍,并颁发奖状奖牌及动物保护主题纪念公仔等。
以下是决赛小组的公益项目主题和参赛感言,让我们一起看看决赛队伍的风采吧!
我们的方案是帮助米兰诺贵都小区达到人貉共生的状态。该小区内貉泛滥的情况已得到了政府的极高重视,可是该问题的发生比预期提早了5-10年,所以目前缺乏数据支持。
我们的方案以此为突破口,联系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研究员王放教授,以“面向小区内的杜绝貉投喂宣传单”和“设置红外相机并做多元化的分析”两个方向为主,设计了方案并进行实践。
通过参与此次活动,我们在怎么样做案头调研和实地调研方面都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随着生态化城市的建设,慢慢的变多的野生动物有极大几率会出现在城市当中,那么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就变得格外重要。
我们将从我们自己做起,踊跃地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和公益事业当中,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野生动物。
面对南汇东滩鸟类栖息地受到破坏的生态问题,我们提出了我们的设想:创立“爱鸟学堂”青少年爱鸟社区,融合线上、线下活动,搭建上海市第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爱鸟、观鸟生态环保公益平台。
我们希望让浦东,甚至全上海青少年爱鸟、观鸟、护鸟成为祖国“青山绿水”工程中的一个组成,让震旦鸦雀等鸟类成为大上海、新片区的生态名片。
做公益要“有勇有谋”。“勇”,就是要敢于与陌生人去打交道,敢于说出自己的思想。“谋”,先要调研,还要创新。在爱鸟学堂的活动中,认知鸟儿的那种渴望激励着我们不断地探索。
小组成员:冯睿谦 、茅语宸 ( 上海市浦东新区民办协和双语学校 八年级) 、
由于福寿螺生存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单靠政府力量,难以根治其泛滥的问题。薄荷味的蜜罐队立足“智斗螺”自然课堂项目,用最简单的打捞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成本低、易操作、易复制、易推广,寓教于乐,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配合政府做好防控福寿螺的工作。
这是我们第一次以团队的模式参加比赛,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些无从下手,但经过调研后,想法逐渐丰富,想做的事情很多,又不知道重点在哪里。
这时主办方及时给了我们提议,特别是黄泓翔老师在比赛中又进行了更详细的点评,指出我们的方案在目标人群及逻辑方面还要进一步改善,这为我们接下来的活动指明了方向。同时,我们也从其他参赛队伍中学到了很多经验,比如如何做详细的数据分析和宣传策划等等。总而言之,这次活动让我们在开展公益项目经验积累方面更上了一层楼。
“自热食品中发热包废弃物的合理处置——给特殊垃圾最好的归宿”。市场上有自热火锅和自热米饭,发热包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不能燃烧,如果作为干垃圾焚烧发电,显然浪费能源,而到处乱丢会增加环境负担。
因此,我们想倡导大众,首先,发热包不能到处乱丢,其次,发热包虽然价值较低,但也有可利用途径,希望社会上需要氢氧化钙的单位能联系我们,建立特殊回收途径。
首先感谢这次比赛,让我们真正体验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全过程。问题从生活中而来,但是我们往往看到而注意不到这样一些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发热包,比如塑料吸管,比如福寿螺,比如投喂野生动物,等等。
我们小队也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极大锻炼,发挥了我们已有的能力,也尽量去突破自己。接下来我们会更加关注生态环保,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公益活动,我们也会继续下去!
本项目在中国动物保护协会上海站缺少可持续资金的情况下,通过线上发布宣传片、宣传图片进行宣传,和社区出费用给流浪猫狗绝育驱虫进行联动,寻找社会组织合作来资助自己,教育儿童正确对待动物的态度等方法,提升知名度,缓解救助压力,最终解决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上海站缺少可持续资金问题。
这是我们来自三个不同学校的学生第一次举办一次成功的公益活动。我们第一次发出了宣传视频,第一次联系国家一级社会组织,第一次线上售卖产品并且清空。
这一次活动对我们是一个汇聚很多“第一次”的挑战。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们也认识到了很多生态环保问题。譬如奶茶热爱者随手使用过的塑料吸管,投喂的负面影响等,可谓是受益匪浅。
我们想通过这一个方案,让同学们将平时用过的闲置的教科书捐到学校图书馆,在寒、暑假放假前可以到图书馆免费领取需要的旧教科书,用于寒、暑假的预习或复习,以此来实现旧教科书在建平西校的重复利用,节省资源。
我们认识了调研的重要性,通过调研,我们才可以知道同学们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这次活动“逼”着我们去尝试了很多我们原先不敢做的事,学会大胆表达,挑战自我;活动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真正含义;也让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但是只要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去,其实也没那么难。
四色光小队的方案主要是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如社区居民对保洁人员没有礼貌、未按时投放等)而设计。
计划通过公益短视频、海报、情景剧等方式向社区居民推广“做一个有礼貌的、自觉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者”的理念,引导大家保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
我们已按计划完成了第一期线场线下的现场宣传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和居委会老师的肯定与鼓励。
另外,我们也得到了各自居委会的认可,今后将会以“社区小老师”的身份,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环保公益知识讲座、力所能及的公益实践活动。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带动更多人热情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针对保护海洋动物,拒绝塑料吸管入手,针对“奶茶控”人群,进行线上倡议推广,意愿走访调查、21天习惯养成计划等公益宣传关活动,旨在帮助人们走出消费主义“方便”的“舒适圈”,提升社会公众深层次环保理念,推动全社会绿色消费的转型。
来自浦东模范实验中学气象社团的丁怡文、张若涵、虢子言,第一次尝试公益行动,克服调查时的紧张,不断成长进步,改变习惯,培养理念,青山绿水,未来可期。
当下,人们都知道要分类垃圾,不能乱扔垃圾,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清楚如何正确地分类。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策划了彩虹公益计划,让上海的爷爷奶奶和孩子们引领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影响人们朝着垃圾分类新时尚行动,让人们了解如何正确分类垃圾。
对于参加整个大赛而言,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高个人的机会,因为,由于我们置身于“生态环保”这一个话题里面,我们也会更加注意身边的一些问题。其次,对我们自己设计的公益项目而言,我们为我们成功策划了这样的一个公益方案而感到高兴。
“獐”是浦东的本土野生动物之一,但由于城市的大规模开发,自然环境的变化,上世纪初该物种在浦东绝迹。2007年起,獐被重新引进到浦东,他们又慢慢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中。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调研浦东本土小鹿----獐的生活现状及其野化过程,探讨在大城市中,人和野生动物如何和谐相处?同时,参照奈良公园人与鹿的相处模式,呼吁在世纪公园内,设立人和獐和谐共处的试点互动区域。
参加本次大赛,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得到了许多锻炼和成长。同时,我们会持续关注城市里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和谐相处的,并继续实践我们的公益方案。
我们也更加认识到:破坏生态、破坏自然、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用花很长时间,但环境一旦遭破坏后,想要恢复,得花数十倍数百倍的力气,甚至永远不能恢复。所以,我们更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的公益环保之旅还在继续——无论是不是入围决赛,许多同学都打算将自己的公益方案继续坚持到底,付诸实践。期待下届比赛中与你相遇!
让我们像他们一样,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把善良的心与专业行动融合,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创绿色美好家园!